近年来,绩溪县在抢抓机遇,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,始终坚持以保护、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为特色,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,以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为抓手,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着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工作,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。2008年绩溪列入国家级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。全县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,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民俗、民间艺术,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徽文化资源已进入整体、动态性保护。在全省率先完成非遗普查,建立了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。其中,该县成功申报非遗名录国家级1项、省级14项,省非遗基地3家,公布了县级非遗名录108项,17人被命名为国家级、省级非遗传承人。伏岭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。
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。近3年来,绩溪县累计投入文物保护经费500多万元,维修了胡适故居、奕世尚书坊、听泉楼、文昌阁等省保、县保单位20多处。徽杭古道、中正坊、明伦堂考棚、湖村章氏宗祠、磡头节妇坊、魁星阁和南山桥6处新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本编制已完成上报;出台了《绩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》、《绩溪县古民居保护条例》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,并圆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,全县文物普查数据总量居全市前列。
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。近3年来,该县文化事业建设累计投入1亿多元。按“国内一流、安徽领先、绩溪特色”的标准定位,建设面积1万多平方米,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绩溪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;全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,总投资300多万元,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龙川农民文体活动中心已投入使用;全县已建成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,76个村民委员会农家书屋,实现村村全覆盖,藏书总量达10万余册。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居全省前列。
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绩溪大力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,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。2010年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亿元。该县还加快发展娱乐、音像、演出、网络、艺术品、艺术培训等文化市场,逐步形成经营门类多样化、经营成分多元化、消费层次立体化的市场格局,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。
文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。全面完成了三局合一、局台分离、两台合并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,以及电影发行放映、影剧院转企改制等重点改革任务,文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,文化市场主体得以重塑,文化创新工程成果丰硕。近3年来绩溪民间出版图书、志书、徽文化丛书达50多种,为全市之最。目前,240万字的新《绩溪县志》志稿也即将出版。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