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相传在清朝早年,大清康熙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,绩溪县坑口村胡家出了一名进士,殿试后,胡进士被安排在翰林院供职。由于胡进士少年老成,办事干练,三年之后被外放家乡绩溪县出任县令。当时的绩溪县仅仅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县,胡县令到任之后,清正廉明,爱民如子,敢作敢为,不到一年时间,绩溪县就被治理得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一时间官声大振。
当时胡知县年仅二十五岁,尚未婚配,为了得此佳媚,县内的大户人家纷纷上门求亲,络绎不绝。最后,坑口胡家选定大庙汪村汪家的一女子为媳。大庙汪村汪家也是诗礼世家,汪家小姐更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,在县内早有贤名。正当两家谈论聘礼择定婚期之际,却不料汪家小姐出了一个难题。汪小姐提出聘礼可以不论,但要求胡知县在扬之河上架设一座大桥,大桥何时建成,两人何时成婚。当时的绩溪县,县衙和居民大多住在扬之河东,当年扬之河,河面宽三四十丈。河西是大片良田,且绩溪又是江浙通往湖广的必经之地,由于扬之河的阻隔,人们只能乘船往返,实属不便。胡县令得知汪家小姐的要求,虽属吃惊,但想到扬之河建桥乃是亲民便民的举措,心中大喜,立即应允。
经过两年多的施工,在第三年的八月,丹桂飘香的日子,大桥终於建成,桥名清和桥,桥东的码头所在地叫清和门。在大桥通行的日子,绩溪县万人空巷,十里八乡的人们一起赶来热闹。士绅们齐声要求汪家小姐首先过桥,这时,只見汪家小姐微微一笑,说:“感谢大家,绩溪县是诗书之乡,今天我们就以清和桥为题,想先过桥的就以这三个字中的任一个字为题写一首诗,众人评论最好的那人先过桥。”大家齐声叫好。
话声刚落,只见一个人越人而出,说:“让我先以清为题来一首。”说罢,大声吟了起来:“有水也是清,无水也是青。去掉清边水,加争就是静,清清静静有人爱,我到西天拜如来。”大家一听,齐声叫好。原来这个人是个和尚,当年民间传说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,佛教又是清朝国教,和尚很受人敬重,于是不少人支持和尚先过桥。正在这时,又见一人越人而出,笑说:“让我以和字赋诗一首。”说完,大声吟道:“有口也是和,无口也是禾。去掉和边口加斗就是科,科科举举有人爱,我到四川当道台。”大家一听,原来这是个当官的,而且是一个不小的官,当官的自然受人尊敬,于是又有不少人主张让道台先过河。正在争论不休之际,又有一人越众而出,笑说:“不要争,让我以桥为题赋诗一首。”“有木也是桥,无木也是乔。去掉桥边木,加女就是娇。娇娇滴滴有人爱,来、来、来,两个儿子携着老娘过桥来。”说完,只见她左手揽着和尚,右手揽着道台,率先过桥而去。大家定睛一看,原来此人是当地的一个老妇,于是齐声鼓掌,大笑起来,成就了清和桥的一段佳话。(方静 作者系绩溪县作协副主席) |